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资讯攻略>行业资讯 > 景区资讯>正文

重渡沟大写意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1-01-11 来源:重渡沟景区

“1999年的杜鹃花开时节,绿色已经悄悄地覆盖了山峦。惠风和畅,喜鹊登枝;新笋破土,竞相猛长;气温渐高,绿水可涉;春草细生,春雏养成。在这情意融融一派生机的暮春时节,著名作家张一弓来到了重渡沟。”这是马海明《情系重渡沟》一书中的一段话。

就在这一年的夏季,非著名作家徐礼军也来到了重渡沟。那时,景区刚开业,我在景区入口处第一次见识了名星菩提树。当然,重渡沟的青山绿水、茂林修竹、民居野疏,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时隔21年,故地重游,这次参加由中国铁路作协、洛阳市作协与重渡沟管委会联合举办的“寻访铁路小镇,乡村振兴重渡行”文学采风活动,我不仅领略了重渡沟冬天的独特韵味,也对这里的景和人有了新的认识。

菩提树与纪念碑


屹立在重渡沟风景区南沟入口处的这棵菩提树,冬天犹如一位高大威严而又饱经沧桑的将军,守护着这片好山好水;春夏秋时节,则像一把巨伞,为村民和游客遮风挡雨;其实在当地人的心目中,它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甚至菩萨,成为整个景区的保护神。

游客们来到这棵被圈起来善加保护的菩提树旁,听了导游或村民讲述此树的来历和传说,都会情不自禁地仰望、凝视、拍照留念,并仔细阅读旁边关于菩提树及马海明的简介:“菩提”一词,是梵文podhi的音译,意思是觉悟、智慧,用以指人忽如睡醒,豁然开悟,突入彻悟途径,顿悟真理,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。这棵菩提树高30多米,树围3.5米,树龄千年有余,至今仍枝繁叶茂。在这棵树下,发生过许多马海明开发重渡沟的逸闻趣事,菩提树见证了重渡沟旅游开发的始末。

在重渡沟开发初期,马海明不知召集村干部和群众在这棵树下开过多少次会,讲过多少遍道理。可是群众起初并不相信他、理解他,还给他送了个“马大煽”的绰号。只要他在重渡沟一出现,人们就交头接耳议论开了:“看,煽板子又来了!”
可是马海明并不生气,还觉得自己煽得不够,要把重渡沟煽得红红火火。慢慢地,村民终于被“马大煽”煽动起来了,甚至连千年菩提树都被他“煽”感动了,居然在他身上落下几颗桫椤籽来。
勘察、规划过程中,马海明经历了千难万险,曾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终于勾画出重渡沟旅游线路图;筹措资金过程中,他四处奔波,多方求人,并和旅游公司员工、村干部拿出自家的积蓄,甚至以自家房产做抵押,从镇农业合作基金会贷款,还为员工集体贷款做担保人;在景区经营过程中,马海明为动员群众经营农家宾馆,经常召集村民到菩提树下开会,还到村民家里手把手教,把群众集中起来搞培训,为村民设计门楼,为村民的家庭宾馆取名字……终于,昔日的穷山沟,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,当地群众过上了当初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。
马海明的动人故事,大家讲了无数遍,报纸、电视、自媒体,电影、戏剧、报告会,也都做了广泛宣传,栾川县委、洛阳市委、河南省委先后发出通知,要求广大党员、干部向马海明同志学习。但重渡沟人还是不厌其烦地讲,讲1996年,时任潭头镇政府副镇长的马海明,怎样主动请缨开发重渡沟景区,如何历尽艰辛使重渡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;讲2000年当他调离重渡沟时,乡亲们如何依依不舍、挥泪送别;尤其是2011年5月7日,年仅58岁的马海明,在栾川抱犊寨景区开发建设中不幸遇难,万人洒泪相送的场面。
马海明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,当年8月,重渡沟村民自发捐款在景区建了一个马海明纪念园。纪念园建在景区路边山坡下一小块平地上,只有一座四角亭子、一座石碑带半身雕像、两块水泥碑。
现在看来,马海明纪念园显得有些简陋,但那是当地群众最真诚、最质朴的情感表露和心力凝聚。纪念园有一副对联:“一马当先情系重渡沟鞠躬尽瘁乡梓富,万流景仰骨壮青竹岭高风亮节丰碑存。”是对马海明事迹和精神的很好概括,纪念碑上的内容,早已深深烙印在村民的心中。
有人说,也许马海明的精神感动了上苍,感动了佛祖,才让这里的人们觉醒彻悟,如期过上了好日子。当地老百姓却说:“我们不相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佛和神,只相信那些实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,牺牲自己成就大家的人,这样的人,才是我们心中的‘佛’!”
其实,菩提树就是马海明最鲜活的纪念碑,甚至整个重渡沟风景区,都是马海明的纪念园!

拓荒牛与火车头

1996年重渡沟尚未开发时,藏在伏牛山深处人未识,野兽出没,林密草深。马海明带着他请来的相关领导和专家以及村干部,一次次艰难地跋涉在重渡沟腹地,饿了,就啃几口干粮;渴了,就喝几口山泉水;累了,就倚在树上或石头上喘喘气。毒蛇出没,荆棘挡路,飞石滚落,山洪爆发,炸雷劈树……马海明和伙伴们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终于勘察、设计出重渡沟旅游开发的最初线路图。 

沿着这条路线图,重渡沟人硬是将一个人均收入不到千元的贫困落后村,变成了山美水美民居美,宜居宜游前景广的金银沟。可以说,马海明就是典型的拓荒牛——他不仅拓穷山沟之荒,还拓村民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之荒;不仅自己拓荒,还引领一群醒悟过来的村干部一同拓荒,这才使得重渡沟的旅客开发呈现出勃勃生机。

如今的重渡沟,茂林碧水交相辉映,北国水乡风味独具,而且扩展为9村连片发展的大景区,已成为享誉全省甚至全国的著名乡村旅游品牌,被誉为“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”,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。正如马海明描述的那样:“赤地千里飞瀑翠竹何处寻?风情万种北国水乡重渡沟。游青山绿水无须别寻江南,览飞瀑翠竹即此便是水乡!”

都说重渡沟有“三绝”:一是水好,上百个泉眼、数百股泉水汇成了兰溪清流;二是竹多,上万亩青青翠竹,形成了一座天然画廊;三是农家宾馆多,分布于竹海清流中,富有山水情味。所以,2013年5月19日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重渡沟调研时高兴地指出:“我看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,希望乡村旅游的路子越走越宽。”

重渡沟的旅游路、致富路确实越走越宽,马海明当年给大家描画的蓝图确实早已变现:“家家住楼房,户户开宾馆,买小轿车,人人都能当老板,坐在家里数票子数到手软。”

路宽了,不仅小汽车多了起来,连火车也来“捧场”。在景区的南坪村、新南村,我们惊喜地看到,两列退役的绿皮火车,静静地停靠在青山绿水间。铁轨、枕木、站台、信号灯……铁路元素一应俱全,大家十分熟悉、倍感亲切的红色东风火车头、绿色车厢,与连绵起伏的群山、哗哗欢唱的小河、青翠的竹林菜园、崭新的农家宾馆,相映成趣,宛如一幅水墨画。车厢变成了咖啡屋、火车餐吧,附近区域成为铁路主题公园,有铁路主题景观、水岸餐厅、环湖休闲步道等。这就是重渡沟风景区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,依托20公里的伊河水岸带和原生态的自然山水、乡村民居,开发建设的伊河水岸田园旅游区、新的网红打卡地——铁路小镇。
说起这两列小火车,那可是满载着沉甸甸的故事和党群干群情谊。
王坪村曾是省定深度贫困村,新南村也是一个无景区带动、无交通区位优势、无旅游资源的“三无村”。2018年,经过景区及两村负责人争取,原中国铁路总公司经过深入调研,决定依托栾川县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,实施铁路小镇项目,给每户贫困户补贴3万元,帮助贫困村民发展家庭宾馆致富产业。铁路小镇项目于2018年经中国铁路郑州局批准同意实施,并于当年完成前期规划设计。该项目总投资749万元,其中资金投入569万元,物资捐赠价值180万元。2018年年4月,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党委还委派干部,到这两个村进行驻村扶贫,指导、协助贫困家庭改造房屋,开办农家宾馆。
这两个铁路小镇的建设、运营,使当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全面提高,2018年即整村脱贫。目前,王坪村铁路小镇和新南村新南水岸铁路小镇,已成为栾川县乡村旅游的新亮点,带动周边村一系列产业发展,不断壮大集体经济,同时助力整个景区伊河水岸田园风光带建设和乡村振兴。
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指着红亮的火车头,讲起了这两个村快速脱贫致富的原因: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俩村都有坚强有力、甘于奉献、能为群众办实事的村班子。王坪村的李书阁,曾是中学教师、校长,退休后于2015年任村党支部书记。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,仍在不遗余力地带领全村百姓发展乡村旅游业。
王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永峰,是栾川县中等职业学校干部。2017年5月至今,累计为该村协调资金和申请项目2700万元。打通重渡沟风景区至高速下站口旅游环线,发展休闲农业家庭宾馆50家;申请铁路扶贫资金220万元,建设王坪村游客服务中心和中央厨房,并对41家农家宾馆进行补贴改造,开办林下生态养殖场养殖土鸡,种植猕猴桃香菇,并散养养殖土蜂和黑猪,为百姓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,为集体经济年增收20余万元。
新南村党支部书记王朝,带领村组干部和党员先小规模种植香菇,等成功后再带领群众扩大种植规模,并获得丰厚报酬。近年来,在各级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,他又积极争取休闲农业、铁路小镇等项目资金,使新南村的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、项目建设等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其他村亦如此。仓房村村委主任王青献,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探索仓房村致富道路,先后引进伏牛山野生动物园,提档升级为“栾川县竹海野生动物园”,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,发展家庭宾馆,带动周边群众销售土特产,年收入大大增加。
北乡村党支部书记延文献,依托重渡沟景区乡村旅游辐射,利用北乡村地理位置优势,带领全村群众集体发展农家乐,让村民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希望。该村不仅脱贫摘帽,全村旅游年收入已达230余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33.2万元。

重渡村党支部还成立了家庭宾馆管理协会,对家庭宾馆实行“四统一”管理。组织评选党员经营示范户,设立党员示范岗,评选党员示范车,设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站,实行党员佩戴党徽上岗,凡是重要岗位都能看到党员身影。

我们在走访中看到,漂亮的农家宾馆正屋大门旁,都有一个公示牌,上面载有户主姓名、示范户类型、家风家训等内容。从这些细节中,人们能感受到,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,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功不可没。这些党员干部不仅是领头羊,还是动力十足的火车头,有了他们,重渡沟便成了由多个火车头牵引的动车组……

 文学梦与乡土情

隆冬的清晨,重渡沟里寒气袭人。汽车上、草叶上都结了一层厚厚的霜,仿佛昨夜下了一场雪。我们走出“溪上·鹊鸣”客栈,见不远处一家小商店门口,一名中年妇女在一个火盆里添柴烧火取暖,便与她攀谈起来,得知她是外地来此租房经营的。虽说今年受疫情影响,生意不太好,但她脸上仍洋溢着乐观的笑容。

同行的一位诗友,被竹林旁数人向火聊天的场景触发了灵感,当即赋诗一首,并记在一张小纸条上。

这里本来就是一首田园诗,一幅山水画,一曲生态歌,坡边有竹园,庭院有花园,门前有菜园,屋后有果园,随处都能触发诗情。

山里人也有文学梦,发展旅游离不开文学的加持,重渡沟的发展历程,充分证明了文学对乡村旅游业的助力作用。

有人说,重渡沟的拓荒牛马海明,原本是一个文学爱好者,具有很好的作家潜质,是一个有文化情怀的人。假如不从政,他也许能成为一个优秀作家。这一点,我们从他的《情系重渡沟》一书中能得到充分的验证。其叙事之流畅,写景之入画,写人之生动,用语之鲜活,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,乡土情怀和人文气息、文学梦想与旅游开发大梦,结合得就像重渡沟的山水林竹与田园农舍那么和谐熨帖。

马海明不仅自己爱好文学,将自己的文学才华奉献于重渡沟的山水之间,而且早年曾组织过文学社,带动潭头镇的文学青年逐梦共奔。他当年播撒的文学种子,早已在重渡沟的沟沟坎坎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
如今,我们从栾川县主抓旅游工作的副县长周胜展、重渡沟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张志钦等人身上,都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文学生机、旺盛的文化基因。在大巴车上,在各村各景点,在火车小镇的车厢咖啡吧里,甚至在吃饭间隙、在微信群里,他们的热情和才情,都让我们刮目相看、惊叹不已。尽管12月份的山里气候已是寒气逼人,但他们依然身着白衬衣、蓝西装,红光满面,精气神饱满,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景区情况,还时不时地赋诗一首,动情时还吼上几嗓子、唱上一曲。

请看周胜展填词述志——《清平乐 • 铁路扶贫》:“令指攻坚,冲锋战贫寒。洒向青山都是汗,初心梦想实现。  铁龙鸾鸟结缘,倾情盘踞全县。试看王坪新南,乡村地覆天翻。”
张志钦则在一首即兴诗中写道:“几缕炊烟晴空外,一排小院鱼水情。胜展开腔沥肝胆,书阁细语颂春风。粉墙黛瓦着新装,乐居田园又重生。水乡青青竹浪漫,小站喧喧笛无声。”在陪同采风的两天时间里,他自始至终激情四射,出口成章。因此,有人赞他“文学青年张书记,体笔双健跃骥骐”。他觉得,有“一股自然的力量,一种火车头的力量,牵引着我,和我深爱的百姓,一起向远方”!
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,乡土田园风味与时代气息有机结合,这是人们对美丽乡村的最美期待。有着浓厚文学情结和文化情怀的重渡沟领路人,用实践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期待!

重渡沟的美在于自然,在于运用自然造福百姓,生态饭才是他们最爱吃的长久饭;重渡沟的美在于闯出了一条致富路,让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;重渡沟的美不仅有飞瀑、翠竹,民宿、菩提树,还有马海明精神和重渡人。景在变,屋在变,村在变,人也在变,不变的是什么?就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内核。

驶入大山的幸福列车,满载着人们的致富梦、幸福梦、文学梦、强国梦,让重渡沟的山水更添新意和神韵,千年菩提树继续见证重渡沟人的逐梦新征程。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