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资讯攻略>行业资讯 > 景区资讯>正文

郑板桥的峄山情结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0-11-06 来源:峄山风景区
郑板桥,真名叫郑燮(1693—1765年),清代书画家、文学家,字克柔,扬州八怪之一。乾隆元年(1736年)的进士,曾任山东范县、潍县知县。大约做了十年官,后因为民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,后定居扬州,专以卖字画为生,有《板桥全集》存世。

郑板桥一生曾三次到过峄山,对峄山美景可谓是流连忘返。

第一次到峄山是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三月。当时郑板桥27岁,仅仅是个秀才,在家乡设馆授徒。邹鲁圣地上的峄山对于他早已是如雷贯耳,在这年春天,郑板桥肩背包裹来到峄山。据传说,这次登山,他由东路上山,在南华观住了七天,后留诗一首:

千佛岭头千佛尊,千佛铁塔摄鬼魂。

莫愁洞幽糊涂始,小天河水为解问。

王母台上嚼蟠桃,女仙面壁神可钦。

玉女渊跃娃娃鱼,查系东海龙子孙。

吾乘清风探南华,漱玉诗唱逍遥津。

鹤鸣云柏不记年,索性龙谷坦卧春。

郑板桥第二次来峄山是在雍正九年(1731年)。传说这回他住在了白云宫长春殿,由南天门主持刘清阳道长陪伴游山,游着游着突然遇疾风暴雨,急忙进洞躲避,他们在洞内抖擞被雨淋湿的衣衫,说些闲话,转眼风停雨息。该洞石被刘清阳道长称为板桥风雨石。这次来峄山,郑板桥留下两幅画,一幅是《绿竹图》,另一幅是《飞来洞探月图》,并在《飞来洞探月图》上题诗。

乾隆十年七月(1752年),已经61岁的郑板桥回老家兴化途经峄山,又在这里停下来。他知道这是此生最后一次登峄山了。他沿西路上山,游八段锦,题“夕照拾翠”、“赫赫虎威”、“翻云吐雾”、“慎终追远”四组大字,隶草间楷,妙趣横生。应白云宫张阳泰道长之请,书《峄山》诗相赠:

徐州五色土,乃在峄山下。

凹凸见青黄,崩裂坠赤赭。

偃蹇十里石,蓄怒卧牛马。

苔斑古铜铸,黑骨积铁冶。

砉然触穹苍,千峰构云厦。

曲径回肠盘,飞泉震雷泻。

古碑断虫鱼,老屋颓壁瓦。

秋河舀可竭,寒星摘盈把。

悲鸟百群叫,孤鹤万年寡。

结茅此间住,万事焚可舍。

山中古仙人,或者骑龙马。

至此之后,郑板桥再没有来过峄山,但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文一直在峄山流传至今。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