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资讯攻略>行业资讯 > 景区资讯>正文

全国韦驮之冠—平遥双林寺韦驮护法天尊塑像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0-05-13 来源:平遥古城
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提倡偶像崇拜,但是,人类文明的艺术珍品,雕刻、雕像、绘画等,却往往通过宗教的偶像崇拜得以保存、流传。在民间,认为为佛、菩萨等塑造“金身”,是一种大功德,所以在中国大地上,从敦煌、云冈的石窟、壁画到普通寺庙中的塑像,艺术水准之高,艺术种类之全,都令人叹为观止。 


平遥在北魏时,名为中都,县城西南桥头村创建于北魏的一座寺庙,就名中都寺。所谓双林,是指佛祖圆寂之地,四周都植有两株大树。取名如此,是为铭念佛祖往世说法的功绩。它在佛教史上,并不算是个特別的寺院,但却因为彩塑艺术,被称为“彩塑艺术宝库”。 


双林寺保存有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个朝代的大小彩塑2000余尊,大的高达数米,小的只有几十厘米,人物类型分菩萨、罗汉、金刚、天王、仙女、童子等等,风格特异,造型精美,表情生动,放诸世界,亦不多得。其中,千佛殿、菩萨殿内的悬塑为明代作品,罗汉殿、释迦殿内的塑像为宋元作品。罗汉殿内18尊罗汉像,没有追求宗教性质作品天然的肃穆庄严风格,而显现出人生的情绪来,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。释迦殿背后的观音侍女塑像,线条优美,体态轻盈,神态娴静,仿佛真人再现,生活气息也十分浓郁。
平遥双林寺千佛殿的韦驮(又称韦陀)像,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,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,备受海内外学者赞誉,其刚中有柔,武中蕴文,威而不悍,机智勇猛,浑身是力,身如强弓。韦驮像被专家誉为“全国韦驮之冠”,他右手握拳,挺胸侧立,重心放在左腿,躯干和头颈的扭转和位移超出了人体的极限,但是整个塑像亳无造作、别扭之感。虽然塑像为静立状,但是从头到脚贯穿的S形曲线,飞舞的衣带,都让人感觉到强大的力度和动势,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位生活中的将军形象,不再给人高不可攀、不识人间烟火之感。
韦驮像身体重心基于左足,下肢朝前站立,从腰部开始,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,这种扭曲程度,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,很像—节麻花,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,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,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,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,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,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,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,构成了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,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,本身就是大的曲线,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。韦驮右臂握拳下垂,肘部向外部伸出,让人感觉肌肉紧张,充满力量。左臂抬起,同右臂形成对比(手部已残,原来似握金刚杵)。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,这个三角形由左手、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。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,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,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。纵观韦驮整个身姿,从下肢的稍息站立,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,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,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动作节奏,极大地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—韦驮塑像的“不动之动”产生了。
这些作品的创造者,我国古代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们,世代相传技艺,勤于学习,不断总结经验,具有十分深厚的艺术功底,双林寺彩塑就是他们各骋奇思、惮精竭虑,倾注心血和汗水,创造出的不朽艺术杰作,有许多达到了出神入化、炉火纯青的地步,称为艺术神品当之无愧,双林寺文物精英,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,蕴含有极为丰富、可供借鉴的营养,认真批判地继承这笔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,研究其发展规律,总结其艺术成就,对今天的新美术创作或许能有某些启示作用。
来源: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
时刻关注
平遥古城景区微信公众号
我们将会给与您
最准确最快捷的古城信息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