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—元上都遗址导游词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08-07-08 作者:科潮网
女士们、先生们,大家早晨好!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。     明媚绚丽的金莲川草原,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察哈尔文化,同时,伟大勤劳的蒙古人,也在这片金灿灿的草原上留下了不朽的遗迹!元上都就是其永恒炫赫的证明。     元上都遗址,位于正蓝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镇东约20公里的闪电河北岸。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,与元大都(也就是今天的北京)遥隔南北。因其地处滦河北岸,又有滦阳、滦京之称。元上都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而且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,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。 从地理位置上看,元上都北依卧龙山,南临闪电河,东、西、南为辽阔的金莲川,河山相映,气势宏伟,景色秀美,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。 如前已述,公元1251年,蒙古国第三任大汗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。后者则立足于金莲川,广招天下名士俊杰,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“金莲川幕府”。为了安置豪杰学士,在1256年,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、滦水北这块吉祥宝地选址建城,历时三年宫城建成,命名为“开平府”。     就在这座规模宏大的宫廷之城建成的同一年,即1259年,蒙古大汗蒙哥在率大军讨伐南宋时中箭身亡于四川合州(今合川县)。1260年1O月,忽必烈在开平府自行召开忽里台(蒙古语,意为会议),在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继位为蒙古大汗,是为元世祖。即位伊始,他面临着治理中原和处理漠北阿里不哥不臣的两大问题。首先他率兵北上,平定了在漠北哈喇和林自称大汗、与他唱对台戏的阿里不哥。除掉阿里不哥后,忽必烈将哈喇和林的宫帐南迁,而以自己的大本营——开平府作为“大蒙古国”初期的首都;之后,忽必烈就开始了其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。     1263年,忽必烈将开平府升为上都;次年,又改燕京为中都。1271年,忽必烈定国号为“元”,改中都为大都 (即现在的北京)。正式确立了两都制度 (大都为正都,上都为陪都)。但在当时,忽必烈大部分时间住在上都。同年,元上都开始大兴土木,进行扩建,最终形成了北方草原上规模最宏伟的一座都城,成为当时东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中心之一。     元上都最初是由汉人刘秉忠设计建造的。对这次的增修,忽必烈非常重视。他仍然让刘秉忠总负责。后者则依据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,又考虑游牧生活的特点而修缮了这座城市。所以上都城既有传统城市的布局,又适应蒙古游牧生活需要,是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草原城市。 〔遗址实地讲述〕     总体上看,元上都由外城、皇城、宫城和四关城郊等部分组成。     外城大体呈方形,实际上分为两部分:自皇城北门瓮城西墙起,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墙,直抵外墙,宽约2米,使南北不能相通;北部是一片东西走向的山岗,地势平坦,无街道,是皇家园林。南部有两条东西大街,一条南北大街,靠近街道有不少建筑。     第二重为皇城。位于外城东南角,平面呈正方形,每边长1400米。皇城城墙为黄土板筑,外面包砌石片。皇城的东、南墙是外城东、南墙的一部分。皇城东西相对各开两门,南北各开一门,6门均筑有瓮城和城楼。瓮城是用于防守的,有的呈方形,有的则是马蹄形。这座庄严宏伟的皇城,街道整齐,布局合理。在皇城东北角是大龙光华严寺,西北是乾元寺。 因为忽必烈非常推崇喇嘛教,因而在上都城中建了很多黄教佛寺。据《元史》记载,元上都之佛寺竟达160多座! 宫城处在皇城中央偏北,东西宽约570米,南北长为620米,城墙内层同皇城一样,用黄土板筑,而外层则用灰砖包砌而成。城墙四角也都建有角楼,一为美观起见,二则为军事目的——瞭望之用。宫城东、西、南正中各开一门,没有北门。东为东华门,西为西华门,南为御天门,所以有“东华西华南御天,三门相望风池连”的诗句。三门之中,御天门最为重要,它与皇城的南门在一条直线上,是出入的主要通道。皇帝每年巡幸时,“千官至御天门下,俱下马步行,独至尊骑马直入”。皇帝在上都期间下达的诏书,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,再送往大都,转发各地。正如有诗描绘的那样“御天门前闻诏书,驿马如飞到大都。九州四海服训浩,万年天子固皇图”。

下一页 

本新闻共3页,当前在第[1]页  [1]  [2]  [3]  

关键词: 蒙元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