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导游词>华东区导游词 > 江苏省>正文

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08-12-20 作者:科潮网
 各位游客,大家好。现在,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。
      在即将进入明孝陵的时候,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概况。
     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,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,先行葬入陵墓,她的谥 (shi)号为“孝慈”,故称孝陵。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,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3年7月,明孝陵作为“明清皇家陵寝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。
      朱元璋曾写有这样的诗句:“天为帐幕地为毯,日月星辰伴我眠。”具有宏大的帝王气概和独特理念追求的朱元璋,在其陵墓的建造上也是用这样的胸襟来实现自我的。
      据传,朱元璋建都南京初始即召集明代第一谋士刘基,开国重臣徐达、汤和等人,深入钟山,勘选陵址。他们先“觅龙”,也就是勘察山川形势,寻觅龙脉;再“察砂”,也就是勘探评价龙脉所在地的风水格局;然后“观水”,也就是观察陵址四周的水脉分布;最后是“点穴”,也就是根据前面的工作,最终确定陵址的精确位置。
      当他们踏遍钟山后,朱元璋要求每人书写陵址藏于袖中,然后一同取出,结果,众人不约而同地都写着“独龙阜”三个字。
      为什么君臣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独龙阜呢?原来,独龙阜是位于钟山主峰南麓的一个独立山岗,高约 70米,直径达三四百米,就象一座巨大的天然坟茔。在独龙阜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条高约90米的山脊,东面的称为龙砂,西面的称为虎砂,南面偏西是水面开阔的前湖,北面则是钟山主峰,这正合了“左青龙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后玄武”的风水理念。站在独龙阜远眺,正前方有高约50米的孙陵岗,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,此是“近案”,更远处有方山,呈俯伏拜揖之状,此为“远朝”。按照风水学说,独龙阜的确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皇家风水宝地。
      但是,这块风水宝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。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名句,这四百八十寺中有一寺就建在独龙阜,那就是十分著名的开善寺。开善寺是梁武帝为宝志和尚所建造,宝志就是著名的济公和尚的原型。皇家要征用这块地方,任你多大的庙宇也得搬。朱元璋建造孝陵前,动用 5万多禁军拆迁了开善寺,将它搬迁到钟山东麓,并赐名“灵谷禅寺”,号称“天下第一禅林”,就是今天同在我们钟山风景区的灵谷寺。
      洪武十四年( 1381 年),孝陵开始兴建。次年葬入马皇后。洪武三十一年( 1398 年) 朱元璋驾崩,葬入孝陵。直到永乐十一年( 1413年),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,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,历时 32 年之久。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,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 45华里,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。
      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,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。其中,最重要的两项革新,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“前方后圆”和“前朝后寝”的格式,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,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。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,取法于天,取象于地,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。
      明孝陵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又一个高峰的产物,是明初政治思想、社会文化、审美意识、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。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,天造地设的山川形胜,与明孝陵协调相融,浑然一体,使自然环境更富文化底蕴,使人文景观更具自然色彩。明孝陵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,全人类的文化遗产。
      各位游客: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,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 一门两柱冲天式 石牌坊,叫做“下马坊”,这是 明王朝皇权的象征,文武百官至此,均得下马步行。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,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,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 1980 年重新修复的。

下一页 

本新闻共5页,当前在第[1]页  [1]  [2]  [3]  [4]  [5]  

关键词: 南京

免责声明: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